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坚持正确的理念,也需要形成明确的行动范式,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加以支持。
一、企业主导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基本理念
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是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首要条件和基本理念。企业是对生产力最敏感的组织,不仅是技术创新和应用需求的提出者,也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合作机制的主导型建设者。“与职教集团等由职业院校牵头的产教融合形式相比,新组建的共同体更加注重由行业龙头企业把握产教融合的主导权,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生态圈。”所谓的企业主导创新是指企业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联合创新行动中能“将技术、产品研发、分销、广告、人力资本等概念图示化、心智化并做出关键的资源配置决策”。一般来说,“企业的创新需求愈强烈,价值追求愈确定,企业从外部世界中确定同这种需求和价值追求有关的合作对象的选择定势也愈强烈”。与高等院校主导的产教融合相比,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作不仅能有效促进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向企业流动,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业升级速度,“还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研发合作中根据市场偏好不断调整创新方向以规避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从而降低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成本。坚持企业主导创新的基本理念,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组织定位上,更加强调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长期攻关,以国家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集聚产业、科技、政策、人才和资本等要素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式的技术攻关,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人才创新中心。二是在产教关系上,更强调“以产促教”为手段,“以教促产”为目的,形成“产—教—产”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从行业趋势、产业技术、企业岗位、员工素质和生产要求等需求出发迭代专业内涵、变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将符合产业需求的各类人才输送产业前沿和生产一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在合作载体上,强调以企业生产和服务的真实场景为依托共建科技研发平台,以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开发和企业转型探索等为重点任务,形成关键技术研发清单、重点产品开发清单和企业转型任务清单,多方联合攻关,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
二、场景驱动应用: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范式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具有科技感、沉浸感和想象力的新场景,由这些新场景驱动的技术应用不仅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还是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范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从技术角度来看,场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型孵化平台;从产业角度来看,场景是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迭代升级的新型载体。首家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是以新材料、新技术为支撑,以智慧车辆、智慧制造、智能维护等为典型应用场景,驱动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加快形成智慧型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农业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将通过智能化新技术的嵌入式应用,以开辟注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溯源品控一体化、远程视频监控管理、智能虫情测报和土壤墒情智能化等新型应用场景为驱动,促进新技术研发、农业应用转化和高技术、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这些场景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新型试验空间和验证环境,离开了场景,新质生产力就没有了依附的载体,就会失去活力。“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状况。”从该角度看,场景驱动应用就是对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深刻洞见。
场景驱动应用范式的实质是“行—企—政—校—研”等多元主体以多维技术场景的构建为起点,通过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数据链”赋能产业链、政策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等六链的深度融合,加速多元主体围绕场景中的复杂综合性需求,共同推动科技成果高速转化,以场景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能,为加快现代化产业跃迁,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场景构建作用。龙头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是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先行先试者,通常也是新兴生产场景或服务场景的创建者。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龙头企业应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组成应用场景开发联合体,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场景底层技术开发和跨界示范应用,重点打造底层技术可靠性强、产业发展前景好、示范推广价值高的标杆场景,同时加强新场景在其他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实现不同企业场景的协同联动发展。这样不仅使中小企业节省了场景开发与技术应用试验的时间与成本,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场景应用收益,推动行业核心业务的迭代升级。
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场景规制作用。为确保场景驱动的规范性和先进性,政府部门可以以试点意见的形式出台场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支持政策与规则标准,对优质且落地性好的场景在底层技术创新、创业市场孵化、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财政、金融和税收支持,尤其是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带动作用,吸引产教融合共同体内各企业加大对场景开发和底层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三、知识协同治理: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关键机制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知识生产与集成。从这一视角看,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过程以技术知识的流动、整合与生产为主线,亦即行业组织、核心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等知识主体的知识交往过程。为使产教融合共同体能更好地开展技术知识生产和应用转化,需要建立知识协同治理机制。知识治理的目的在于防止具有知识资源优势的行业组织、核心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等合作组织在知识生产、应用和转化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保守战略。当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各知识优势组织将限制他者进入、选择性知识共享、绝对质量把控等作为知识治理策略时,就会使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失去活力,约束其他合作主体的知识行为。“认知、动力与协调作为知识治理机制的基本要素”的治理理论为建立知识协同治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要强化各知识主体对知识流动的认知。各知识主体在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应坚持利用社会学习、同伴影响、协同演进的知识治理理念扩散知识经验,既要提高自身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技术创新、合作育人、成果转化等集体行动中的知识话语权,也要与其他知识主体主动分享,将自我嵌入到更具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知识流动与整合框架之内,形成稳固的知识供应链,从而实现知识利益和效应的最大化。
其次,要激发主体参与知识活动的动力。“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各自为政、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除了通过正式的契约治理给予企业、高等院校在产教研合作中收益的确定性和风险共担机制之外,还要发挥地方政府的激励作用,通过战略规划、利好政策、引导性资金和科技平台等治理工具,一方面瞄准关键性技术创新领域,激励创新主体进行长期研发合作与投入,另一方面降低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塑造和强化创新环境。同时,要建设知识创新、整合与转化的容错机制,营造宽松、宽容的创新环境。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过程中确因技术不确定性、实验条件限制或市场环境突变等客观因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不予追究责任或减轻责任负担。
最后,要促进知识过程中主体关系的协调。“关系产权作为一类有效的联结机制,可从激励知识分享与规避机会主义两方面解决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占有风险。”关系产权的主要表征是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多个主体在持续的知识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善意、承诺与信任,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治理机制。“信任是个体间进行有用知识转移的干预变量,基于能力的信任更加有利于有用知识的吸收。”通过建立在可信承诺基础之上的紧密关系维持企业、行业、高等院校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增加利益冲突解决的灵活性,尤其是在面临合作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合同无法解决冲突的时候,应继续互相信任,为共同目标而深化合作。
四、资源高效配置: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根本保障
首先,以实体性平台凝聚优势资源。
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龙头企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主体需聚焦行业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共性技术问题或工艺改进问题等,通过建立实体性的科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未来技术创新实验室或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基于各合作主体优势资源与创新能力的高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面向技术突破、要素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合作联盟,加强对产教融合共同体外部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继而从战略层面保障技术创新资源和人才培养培训资源的高效配置。
其次,以人才流动机制激活人力资本。
产教融合共同体各主体之间人才的有序流动,是保障共同体内各类实体性平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力量的关键。产教融合共同体应打破户籍、地域、组织性质、人事关系等制约条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建立人才有序合理流动机制,从而实现人力资本的高效配置。产教融合共同体可以通过章程的形式规定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范围和条件,总体上应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向产教融合共同体内各企业流动,反之亦然。通过建立收益分配制度和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确保不同组织中的科技人员可以无风险地以合作者、加盟者或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的组织,从而激活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创新动力。
最后,以数字化转型突破行动限制。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跨区域、多主体(某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合作主体多达50个)的合作组织,数据、知识和技术的常规流动效率非常低,需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引发的数字化转型来突破限制。“互联网营造的无数个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为集体行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并且互联网基础上的集体行动还不受时空的限制。”数字化转型正不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推各类资源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各环节流动延伸,实现供需双方资源的精准匹配,极大降低了行业、企业、政府和高等院校等组织之间的互动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效率。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