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学院应成为产业布局的抓手
产业演化理论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发展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从相关研究与实践来看,面向处于成熟期的大产业建设产业学院是当前的普遍选择,也有学者建议组建产业学院的时机至少应在区域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进入成长期之后。但需要注意到此类观点只适用于区域内产业学院所面向的产业集群是在市场规律下自发形成的情况,当其面向政府布局形成的区域产业集群,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产业学院的组建宜早不宜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牢牢掌握这一信号,职业教育需转变以往追赶产业发展的局面,在产业布局初期就主动出击,以产业学院为抓手,形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频共振,甚至引领发展的态势。此外,旧产业的衰退期亦是新产业的初生期,产业学院同样需要成为产业升级换代的领航者。作为“布局者”的政府机构应立于教育之外重新认识产业学院的地位与功能,充分运用政策工具,积极引导、参与合作组建产业学院,使其成为区域产业布局战略的一部分。
二、产业学院应成为技术创新的联盟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进行了一体化战略布局,并指出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这要求必须有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企业是主体,产业是载体,产业技术是重要内容,产学研融合是关键路径。“十四五”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支持力度,并通过立法保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协同推进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学院作为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交融的产物,具有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天然优势,理应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者。从联盟主体来看,产业学院将企业、学校以及政府、研究机构确立为契约式合作伙伴,在保障企业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了多主体协作基础。从组织运行来看,产业学院采取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以完整的组织架构,由多方主体共同治理,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成果产业化来看,产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良性生态,使知识、技术和人才得以顺畅流通,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突破性产业技术和共性产业技术提供有效支撑,极大缩短了从理论、技术到产品、产业的转化周期。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产业学院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促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另一方面,产业学院也需坚守教育逻辑,这是单纯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所无法替代的,亦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三、产业学院应成为产业信息的基站
2022年4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更大范围内的生产专业化成为必然趋势,而这主要依赖于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畅通产业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实现生产、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同步。因此,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媒介,需在仅为生产服务的传统角色以外,进一步挖掘潜力、开拓功能,进行“产业信息基站”的重新定位。从现实空间来看,产业学院具有覆盖其面向产业集群的所在区域信息的基站能力,能够接收来自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机构的信息,定期汇集与交流产业及产业政策最新动向、人才培养动态、技术研发与应用前沿情况,从而减少区域内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产教相隔阂造成的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风险,以保持产业集群的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可为空间来看,产业学院需加强跨区域的联络,以产业信息基站的身份实现联动和协作,从而达到产业信息区域互通,全国联通。使企业能在更大范围内了解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技术现状,使职业院校能对专业建设、教学实施、人才培养进行跨省域的比较与学习,使行业协会、政府机构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情况并做出适当的决策。
四、产业学院应成为产业人才的枢纽
从我国政策布局来看,建设技能型社会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两条交叠的发展路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未来的产业人才将面临更高的技能要求。出于经济视角的传统产教融合模式,如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因只能满足个别企业即时的快餐式劳动力需求,而无法回应区域内未来产业人才培育的难题。产业学院为此提供了一种解答思路:产业学院可成为技能型社会产业人才的枢纽。第一,产业学院需巩固完善当前职业技能的学校教育功能,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准和人才培育水平,准确对接市场需求,为区域产业提供人才储备。第二,产业学院需积极开展培训服务,根据政策导向,面向区域产业的动态发展需求,为合作主体的在岗产业工人提供定向职后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反哺教学和研发。第三,产业学院应从狭义的教育、研发、培训机构转向广义的人力资本开发组织,除了承担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的职能以外,还可以通过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开通技能资格认证渠道。从产业学院人才队伍中遴选建立专家库,颁发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将产业学院服务人群由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转变为面向区域技能劳动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