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者:宣传部1发布时间:2018-10-31浏览次数:397

“工匠精神”是一种从业者的职业态度,能够影响从业者的长期职业发展。从古至今,我国手工业制作者在传承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将中国匠人宝贵的“工匠精神”保存并传承下来,“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发展方向。现代社会,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全面取代了传统手工制造模式,但手工制造业传承几千年的“工匠精神”仍然是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指导精神。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优秀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从源头提升从业者综合职业素养、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也已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选择。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社会发展意义等等,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方式两方面,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解读。

第一,“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的方面的内涵。高职教育为我国社会生产输送了大量优质技术型人才,是现代“工匠”的摇篮,也是未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改革进步的主要人才来源。“工匠精神”强调教育在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职业观、理想信念、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正确引导,这些宝贵的理论基础对于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现阶段高职教育对未来社会生产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引导,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崇高的理想,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与实践,早日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第二,“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决定了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也体现了教育质量与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有目标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职院校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需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长期、扎实的专业技能培训与练习,成为精通某一项专业技能的能工巧匠,同时,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也需对本职工作保持极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现代“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从业者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提倡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产理念与生产方式的创新,利用科学技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基础。

2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困境

2.1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未能提供支撑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中强化“工匠精神”教育,还应在思政教育、校园职业素养与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建设等方面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园职业素养的宣传教育方面仍有待提升,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建设、学风班风建设还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引导,学生职业素养也未被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标准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相关校园宣传、教育活动相对较少,还未能形成全校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学习氛围。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等技术院校通过合并、扩建、转型升级形成,在思政教育与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建设方面经验不足、重视程度欠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也享受到了教育改革的红利,部分高职院校逐步建立起以社会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的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与思政教育体系,但大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仅仅流于形式,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方面收效甚微。

2.2亟待建设一支“工匠精神”强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实施与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质量与数量不足、教育环境与教学实施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改革进程,影响了高职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同时,由于教师团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方面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服务奉献精神、精益求精态度的教育引导不足,进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主要由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共同完成,思政教育主要有校团委指定教师分专业开展,教师队伍组成复杂,教师之间交流共同严重不足,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实习指导老师为企业或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其自身虽专业技能过硬但教育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缺乏经验,教育效果甚微。因此,为加强“工匠精神”传承教育,高职院校还需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建设一支具有优秀“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并通过教师个人的职业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

2.3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工匠精神”培育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教育与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许多高职院校建设有配套教育实训基地,高职教育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但在强化教育实践与实习实训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却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与教育。教育实践与专业实习活动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与理性传承思维的必要手段,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生产需求、感悟学校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唯有在实践中思考、分析,提升个人实践经验、及时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才能在后续学习与实践中提升改进,最终实现个人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师团队应树立对“工匠精神”的敬畏心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工匠精神”的内容与内涵贯穿到教育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本校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平台,在实习教育中开展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生产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协调一致的情感认同,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结合。

3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路径

3.1优化校园与社会环境,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情操

第一,营造“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高职院校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氛围。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的重要外在因素,加强“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的结合,打造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高职院校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氛围,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互动,邀请企业优秀管理层与技术人员进入校园,与学生零距离互动,并为学生宣讲现代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产方式改革创新发展方向,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第二,借助校内媒体平台渲染“工匠精神”文化内涵。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与途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群体是现代自媒体社交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与高效性,开展教育信息自媒体传播。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网上教育实践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代化实践意义,并有针对性地将社会主流网站滚球体育投注,滚球投注app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等内容的介绍通过转发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的。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师生网络互动社区,鼓励教师建立在线“工匠精神”传播专栏,引导师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最后,高职院校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互动社区发表对于“工匠精神”的个人理解与感悟,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提升学生思想认知高度。

第三,在社会经济改革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的重视与积极实践,也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需要全社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积极传承与践行这一重要职业素养,并将其建设成为行业精神标杆,引导行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的创新改革。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职业道德,它要求从业者以“工匠精神”作为从业的最高精神境界,并终身践行。同时,“工匠精神”要求全社会对匠人保持应有的敬爱、尊重与保护,鼓励匠人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工作,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现代生产方式创新,为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3.2加快“双师”队伍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较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院校在进行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阵地,也应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院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道德素养与“工匠精神”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需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协调发展,与普通应用型本科教师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但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时,应重视对教师理论素养的系统化培训,鼓励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教师在提升个人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个人对“工匠精神”领悟,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教育理念与方式创新。

第二,鼓励“双师型”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胜任课堂理论教学,也需要胜任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推动自身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这也是“工匠精神”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全新要求。

第三,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凸显“工匠精神”在教师招聘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需建立完善的教师招聘与管理制度,从源头提升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可程度,并结合“工匠精神”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与培训制度,将对教师“工匠精神”考察贯穿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理论知识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完善实践活动渠道,使高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工匠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知行结合、思想外化于行动的表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还需要从教育实践入手,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共同进步。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管理与教育目标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学生自主性与独立人格的尊重。并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改革进程与发展现状,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企业岗位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生产过程,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逐渐深化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另外,高职院校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从而使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树立奉献精神与服务精神,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